桂静蕾桂玉秋与传统黄梅戏剧目汇编系列

点击乡村黄梅

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

跟随我☀从春天的雪到下里巴的人民; 从历史人文到乡村风情。 这是一个与“乡村”、“文人”相关的交流互动平台。 一般人都不会注意,而且也不是一般人会注意!

社论私语

黄梅文化博大精深。 说它宽广,是因为黄梅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它的历史故事和神奇传说; 之所以说它博大精深,是因为黄梅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式,有“黄梅戏的发祥地”、“黄梅采花之乡”、“武术之乡”、“禅宗发祥地”之称。 ”、“中国诗词之乡”、“楹联之乡”,如银河中的繁星般闪耀。 请小编分期慢慢告诉你。

[黄梅戏]_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专场

桂玉秋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凝聚和见证。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千古传唱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典型、最灿烂的历史文化杰作。传统文化。 在黄梅戏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有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为黄梅戏艺术奉献了一生。 他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地追寻着黄梅戏大众化广播发展的漫长曲折轨迹,无私地抢救和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黄梅戏风靡世界,他的名字也名扬全国。 他就是被中国黄梅戏艺术界誉为“为黄梅戏实现新飞跃准备‘力量资源’”的黄梅戏理论家桂玉秋。

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_黄梅戏专场

1934年秋,桂玉秋出生在“所过二三里,村村唱戏”的湖北省黄梅县。 “西南唱和,东锣鼓北”的农家生活,赛歌、对歌、对歌的民俗风情,田园歌、割草歌的曲调流畅、车流歌曲让他从小就欣赏。 当地的山歌、茶歌、樵歌、渔歌、田歌、船歌、门歌等乡土声音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黄梅调》和《黄梅调》的艺术熏陶和熏陶了他的艺术人生。

[黄梅戏]_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专场

建国前,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挖掘、记录、收集黄梅戏传统剧目剧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终生的观看之旅。 我十几岁的时候,邻村著名的“乐克记黄梅采茶班”经常在节日或农休时到乡下演出。 几乎每场戏,他都会挤到台前的鼓架或台柱上看表演者,直到“尿尿”。

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_黄梅戏专场

桂玉秋逐渐从黄梅戏爱好者变成了黄梅戏爱好者。 他觉得黄梅戏曲调优美,情节优美,文字更优美。 描写人情、人事; 它描写人间的温暖,抱怨人间的寒冷; 讲的是人间的爱,讲的是人间的恨; 它歌颂人间的善,谴责人间的恶。 堪称人间绝妙的绝唱。 从此,他就注重收集黄梅戏唱词。 看过的每一部黄梅戏,他都会想尽办法拿到剧本,一笔一笔地复制粘贴,每卷都用牛皮纸包起来,用针线装订,存放在行李箱里。 从那些瑰宝中汲取艺术营养,充实自己。

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_黄梅戏专场

经过反复调查核实,桂玉秋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将黄梅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作、七十二小戏”的名称写成文字。数百年来世代相传。 最终确定并在报纸上发表。 五十多年来,他向黄梅戏名家请教,长期在黄梅县人民中进行抢救性发掘、档案收集、研究核实。 他走遍了黄梅县所有乡镇、村庄的大部分村庄和海湾。 水走遍了千家万户,查遍了万卷书籍,历尽千辛万苦,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截至90年代初,已记录收集黄梅县历代黄梅戏艺术家的表演剧本305份,共计约600万字,由清末民初著名黄梅戏老艺术家讲述中国的。 其中大剧106部,小剧、折本、弦剧199部。 鲜为人知的剧目有30多部。 他们早在民国时期就从舞台上消失了。 很多老艺人只是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却从未表演过。

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

从1990年开始,桂玉秋在儿子的帮助下,用了1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100部(又称97部,有三部剧分两册)大剧、109部小剧和桂家祖传剧目。 根据黄梅县真人所写的弹词《瞿学府诉坝费》进行整理编辑,编成《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分15册,约480万册字数(页数600万字)。 校对、编辑稿件26000余篇。 编辑完丛书初稿后,桂玉秋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印刷出版,作为黄梅戏艺术的积累,传承给后人。 经过各省、地、县的帮助出版,最终得到了安徽省文化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黄梅戏艺术界专家学者的帮助。 我们采取部门牵头、个人赞助、合作出版、滚动印刷的方式。 用书籍换取资本,他刚刚完成了自己的毕生心愿。

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

原计划从1990年底开始,用5年时间出版。可惜,由于筹集资金困难,桂玉秋生前10年(1990年-1999年)只出版了12集、100部剧目。 临终时,他含着泪告诉后人:“我走后不要奏悲伤的音乐,用黄梅戏音乐为我送行;把《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与我的骨灰一起埋葬。”不管有多困难,你一定要把这套丛书读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事业,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所学的黄梅戏艺术。工作了一辈子。 他将用自己升华的身体,继续保护和培育祖国文学花园里的这一艺术奇迹。 后三集的109部短剧是他的子孙在和谐盛世里完成的,时间跨度长达17年。

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

《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的出版,结束了黄梅戏艺术家数百年来传授的剧目没有文字版本的历史。 它是收集我国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剧目资料。 集中展示黄梅戏传统剧目,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 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梅戏发源地传统戏曲基本情况,成功申报黄梅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黄梅戏发源地地位,振兴黄梅戏事业,改编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历史,扩大和丰富剧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累。 生动体现了黄梅戏发源地的文化传统。 它不仅在戏剧、历史、文化、美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 。

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

《传统黄梅戏剧目汇编》丛书出版后,一家三代人对黄梅戏的热爱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湖北网的关注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台湾商报、台湾中天电视台等30余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报道称:“桂氏三代人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研究黄梅戏传统剧目,他们不仅发现和保存了黄梅戏剧目,而且也成为黄梅戏的文化瑰宝。” 是火种代代相传、后继有人追随的缩影。”2009年1月,台湾中天电视台《经典中国》栏目在国内外报道中评价: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起来。于安徽安庆,继而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桂玉秋对黄梅戏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毕生的努力堪称非凡。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氏后裔延续了先人的艺术生命,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这确实是黄梅戏的一个奇迹,为永恒增添了美丽。

[黄梅戏]_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剧目

关于作者:

桂静蕾,湖北省黄梅县人。 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和黄梅戏艺术研究35年。

黄梅戏专场_黄梅戏剧目_[黄梅戏]

《黄梅之乡》由黄梅县作家协会主办,

黄梅乡村协办。

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

3792085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