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doc 12页 VIP

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摘要:黄梅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推动黄梅戏海外传播,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需要。 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本土文化独特魅力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不断发展,呈现出诸多特点。 但仍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方式单调等困难和挑战。 加强黄梅戏海外传播,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创新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海外受众,加强传播研究,提高传播效果。 。 关键词:黄梅戏; 海外交流; 特征; 挑战; 方向 中图分类号:I236.5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45-006 黄梅戏是艺术瑰宝,已发展成为我国流传最广、受众最多的剧种年龄和文化层次覆盖,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容性最强。 [1] 加强黄梅戏海外传播,既是这一文化形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需要。 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增强黄梅戏自身的发展动力; 为连接海外华人友谊,激发海外华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中华文化凝聚力; 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外传播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经历了从朝鲜演出到美国高校巡演的不同历史阶段,为进一步推动海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进球阶段。 这是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初级阶段。 1953年,黄梅戏走出国门,到朝鲜演出。 1959年底,电影《仙女的配对》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上映。 是黄梅戏取得巨大成功的代表作。 该片一经上映就推荐参加第九届国际电影节,并在埃及、芬兰中国电影周展映,成功进军国际影坛。 该片也在香港成功放映,35天放映量达到史无前例的280场,甚至打破了以往欧美电影在香港放映的票房纪录。 黄梅戏电影诞生约十年间,中国大陆拍摄了近20部黄梅戏电影。 当时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的黄梅戏电影被称为黄梅调电影,是当时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产量的近三倍。 (2) 两次阶段得分。 当代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在这一阶段掀起了小高潮,这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安徽黄梅戏曾多次赴港、澳、台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和鼓励,促进了黄梅戏的繁荣。 一是香港、澳门演出取得成功。 1981年冬,安徽黄梅剧团首次来港,在香港上演了《仙缘》、《驸马》、《罗巴传奇》三部经典剧目,共演出8场。新光大剧院,引起观众热烈反响。 。

演出期间,不仅广播电台播放黄梅戏,很多商店也播放黄梅戏来吸引顾客。 两位日本东方艺术研究专家更专程到香港观看了全部八场演出。 黄梅戏在香港首演,是黄梅戏在香港兴起以来的又一热潮。 1987年,黄梅戏舞台艺术电影《七仙子与董永》、《天女》、《血错》等以电视电影的形式陆续向港、澳、台及海外上映,有助于扩大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 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深秋初冬,马兰、黄新德率领的安徽省黄梅剧团赴港澳演出《红楼梦》。 三场演出结束后,无论是观众、演出主办方,还是港澳媒体,都对黄梅戏表演赞不绝口。 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增加了马兰等黄梅戏艺术家的知名度。 其次,它引起了许多海外学者的关注。 黄梅戏蜚声海外,不仅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也引起海外汉学研究者的关注。 1988年汉学家罗志浩、国际传统音乐协会德国分会主席Bolandel博士、班贝格大学女教授音乐学家Brücke博士、北爱尔兰女王大学音乐与汉学教授Walpeter博士、汉学家Gill特女士亲自来我国考察安徽黄梅戏学校的戏曲教学,参观黄梅戏剧院,观看黄梅戏团的演出,并与戏曲理论家、导演、剧作家、黄梅戏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民族器乐家。 举办专题学术交流。

(3)计分三分。 这是黄梅戏海外传播应对挑战不断发展的阶段。 与一双舞台期间风靡内地、轰动港澳的黄梅戏不同,世纪之交,它的发展过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虽然黄梅戏新剧目不断创作,但黄梅戏新剧目中却缺乏经典剧目。 同时,由于演出市场和其他表演艺术风格的影响,黄梅戏的可见观众群体有萎缩的趋势,但仍然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数量。 存在隐藏的受众群体。 [2]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唱响黄梅戏”的号召下,黄梅戏人努力探索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创新途径。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海外交流。 2005年,经典话剧《比赛》被拍摄成VCD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这是传统戏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新探索。 此后,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安徽演艺集团也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当代黄梅戏对外传播。 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在台销售首批富有安徽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光盘。 此外,安徽演艺集团还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合作,包括共同策划、组织适合美国演出市场、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的剧目,以及开拓海外演出等。 2013年,《驸马》荣获第六届巴黎戏曲节最高奖“特别奖”。 2014年初,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继在韩国、新加坡、泰国、越南、日本及港台地区播出后,展现了邢氏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清朝乾隆年间第一代黄梅戏大师《绣娘》在美国播出。

二是受邀出国演出,登上国际舞台。 2008年,歌手谭维维在悉尼娱乐中心演唱《女驸马》。 2010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国家民俗中心邀请,以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戏团队访问美国。 他们不仅演出黄梅戏经典,还接受当地专家的采访,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接受当地专家的采访。 做了题为“黄梅戏百年:戏剧从传统到现代”的报告。 不仅如此,访问团还前往美国高校与师生互动。 这些对于在海外推广黄梅戏艺术,增加英语国家人们对黄梅戏的了解和兴趣,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是团结多方力量,促进海外交流。 黄梅戏在海外的复兴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不仅是黄梅戏人的辛劳和汗水,也得到了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 2013年,由安徽省侨务办公室、海外交流协会、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世界侨英联合会、皖东文化教育交流协会联合承办、大费城中华总商会、美国休斯敦华人专家协会、南佛罗里达州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协会、圣安东尼奥华人商会等承办大型演出活动“徽派汇云美国行”。 该活动于农历新年期间在纽约、费城、休斯敦、佛罗里达、圣安东尼奥等美国五个城市进行。 此外,由华侨谭成琳女士发起、在美国洛杉矶成立的美国黄梅戏协会,每年邀请国内各级黄梅戏团来美演出。

四是开展对外宣传,促进海外交流。 这一阶段,报刊也为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2009年1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第7版刊登了近整版的黄梅戏深度访谈《黄梅人谈黄梅戏》,帮助海外读者了解黄梅戏历史、了解黄梅戏。黄梅戏。 黄梅戏的意义对于黄梅戏的海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特点 回顾建国以来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历程可以看出,它突出了传播主体不断拓展、传播主体不断创新的主要特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不断拓展。 (一)交往主体不断扩大。 当代黄梅戏的主要传播者包括组织者、黄梅戏团和艺术家,他们深刻影响了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 如今的黄梅戏舞台表演传播活动需要一定的文化机构策划组织、专业媒体机构进行制作工作,有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或组织。 他们都是传播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例如,2013年安庆市政府主办的黄梅戏演出周,就是以当地政府为交流主体的交流活动,旨在提高黄梅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友人前来观看。参观黄梅戏之乡。 当代黄梅戏传播活动的主体还包括黄梅戏舞台表演的主体,主要是黄梅戏舞台表演的剧团和艺术家。 在当代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班级社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者们大多从专业化程度的角度来区分现在的黄梅戏团,将其分为专业剧团和非专业剧团。 专业剧团称为专业剧团或专业剧团,非专业剧团称为民间剧团或业余剧团。 [3] 黄梅戏早期的海外传播,专业剧团是传播主体。 他们表演能力强,专业性强的表演团队更容易将全部人力物力集中在剧目编排、演员培训、场景设置上,便于组织大型演出。 传播活动中的专业级俱乐部比非专业级俱乐部更容易被认可,其作用也远远大于业余级俱乐部。 目前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中,专业剧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海外传播的不同阶段中,专业演出团体海外演出带来的黄梅戏传播影响深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业余级俱乐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黄梅戏爱好者自愿搭建的黄梅戏交流平台,使黄梅戏在海外民众中的传播更加友好,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作用。 例如,新加坡的一位戏曲教育家组织了学生黄梅戏表演团,自编自导并演出了黄梅戏剧目,并赴韩国交流演出。 这不仅培养了当地青少年对黄梅戏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黄梅戏唱腔,并探索提升他们的表演潜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和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黄梅戏艺术传播到海外。娱乐。 黄梅戏艺术家作为黄梅戏传播的主体,在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演员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拥有比较丰富、先进的可用于表演活动的物质资源。 能够吸引接受程度高的观众,有利于提高舞台表演效果,提升海外传播的社会反响和影响力。 黄梅戏之所以在2010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中国戏曲标本永久记录、收藏和保存,与黄梅戏专业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密切相关。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韩再芬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品以来的事。 他是第一位歌剧表演艺术家这一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二)媒体不断创新。 当代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共同推动当代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 黄梅戏能够在海外传播并产生影响,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些传播媒体将黄梅戏、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融为一体,利用电子音视频手段,突破了黄梅戏表演必须依赖真实舞台进行现场表演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延长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视听功能。 它们是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重要方式,为海外观众了解和接受黄梅戏提供了有效媒介。 明治时期,大量的黄梅戏广播节目,以及在国内外录制的黄梅戏电影、电视剧,都展示了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骄人成就。 正是传统大众传媒拉近了黄梅戏与世界的距离,成为黄梅戏与世界的桥梁。 [4]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博客、手机APP等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成为当代戏曲传播的重要渠道。

[5][6][7] 黄梅戏网上传播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 建立了安徽黄梅戏院、黄梅戏故里网、芜湖县黄梅戏团等黄梅戏团中文官方网站,提供中文音像、文字及相关资料的在线观看、阅读和下载服务黄梅戏剧目。 中国戏曲网等戏曲研究机构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黄梅戏相关内容。 此外,百度等大型视频分享网站和门户网站也为网友提供黄梅戏表演视频。 (三)传播方式不断丰富。 交流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剧目表演和学术交流两种。 由国内专业剧团提前排练,然后在海外舞台演出,是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常见形式。 此外,一些黄梅戏爱好者和传播者活跃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 他们组织自己的剧团,在国内外排演黄梅戏经典或自编自演的剧目。 学术交流也是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主要包括安排黄梅戏演出参加境外举办的艺术节,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黄梅戏艺术的杰出成就; 撰写论文、发表期刊文章、在互联网上撰写博客或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进行论坛主题讨论。 表达黄梅戏研究者和爱好者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邀请海外同仁来我国访问或黄梅戏表演者、研究人员到海外考察、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提升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宣传和把握黄梅戏海外市场,促进黄梅戏海外传播。 三、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黄梅戏海外传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和黄梅戏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文化背景差异、传播主体能力、对外翻译等严峻挑战。人才培养,创新沟通方式。 (一)传播主体薄弱,相关人才缺乏。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黄梅戏的海外传播面临异质文化传播的挑战。 在黄梅戏海外传播中,由于海外观众的整体文化环境和语言使用情况与黄梅戏所体现的文化和语言存在较大差异,面对文化背景的差异,黄梅戏传播主体仍较薄弱,难以适应海外传播的要求。 推动黄梅戏海外传播,必须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因此,培养善于剧目排演组织和国际交流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既懂戏曲文化又懂外来文化的黄梅戏艺术家,培养通晓中外文的口笔译人员。语言知识丰富,精通黄梅戏唱腔。 扩大黄梅戏海外传播刻不容缓。 (2)传播媒介单一,外文翻译不足。 传统大众传媒是黄梅戏的主要传播媒介。 黄梅戏海外传播渠道单一,缺乏国际化的演出机制和渠道。

除了新媒体运用上的不足之外,黄梅戏的外译工作也存在不足。 比如,与黄梅戏中文网站极其不相称的是黄梅戏外文网站,尤其是滞后的英文网站建设。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黄梅戏英文网站。 只有中国文化网、中国国际旅行社网、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等少数国家级网站和网站。 关于黄梅戏的一些简短的英文介绍可以在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沪江网等一些地方网站上找到(只有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黄梅戏有稍微详细的英文介绍)。 缺乏黄梅戏的历史传承、发展趋势、主要内容。 对表演艺术家、作品内容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这些制约了英语公众对黄梅戏的理解、学习和欣赏,也影响了黄梅戏与国外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黄梅戏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 (3)传播方式单调,传播路径狭窄。 目前,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内剧团排练后到海外演出舞台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局限性明显。 不仅如此,黄梅戏在海外华人院团演出中的出镜率并不高,海外观众观看黄梅戏舞台表演的机会也较少。 在学术交流方面,黄梅戏主要参加文化艺术节、举办著名艺术家讲座。 海外汉学研究者很少对黄梅戏进行研究和探讨,对黄梅戏海外传播的专门研究也很少。 此外,黄梅戏海外传播还缺乏战略规划。

现有的海外传播实践报道较少,报道面窄,新闻挖掘水平较低。 国外观众缺乏了解和消化黄梅戏的方法。 国内观众和研究人员也很难找到相关信息和资料,这也影响了国内观众的海外交流。 黄梅戏。 尽管政府加大了对黄梅戏海外传播的支持力度,但总体而言,海外传播活动缺乏整体布局,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创新黄梅戏海外传播方式,拓展黄梅戏海外传播路径,是黄梅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挑战。 四、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的发展方向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取得了可贵的成果,但黄梅戏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大,离中华文化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走向全球。 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进一步推动黄梅戏海外传播。 (一)深化中外合作,扩大交流主体。 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为黄梅戏海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推动黄梅戏海外传播,需要增强开放意识,深化中外合作,在充分发挥现有传播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传播主体,增强传播力量科目。 一是发挥国内观众主体作用。 根据主体间性原则,国内观众既是黄梅戏的对象,又是黄梅戏的主体。 国内观众可以利用自己对黄梅戏的了解,向来华工作、学习、旅游的外国人介绍黄梅戏,并利用当地的文化公益活动和戏剧演出来宣传黄梅戏演出。

二是加强与海外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有一定理论造诣、对黄梅戏研究有较大兴趣的外国人的联系,交流讨论黄梅戏学术问题,开展编辑创作合作和艺术研究合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名人效应,使他们在黄梅戏海外传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海外受众。 提升黄梅戏海外影响力,扩大黄梅戏海外观众,需要拓宽黄梅戏对外宣传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一是将黄梅戏带入留学生课堂。 要抓住来华特别是来安徽留学生不断增多的有利时机,为他们提供黄梅戏知识和表演选修课,并组织他们观看黄梅戏表演,让他们能够认识、了解黄梅戏,体验黄梅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对黄梅戏的理解。 对黄梅戏的兴趣不仅成为黄梅戏的观众,也成为黄梅戏海外传播的重要使者。 二是将黄梅戏带入中国游客的旅游生活。 安徽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 可在旅游度假区、旅游休息场所设置多个黄梅戏表演场地,让外国游客观看黄梅戏表演,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 三是允许黄梅戏走进孔子学院。 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面临着市场小、受众面窄、文化背景差异、语言障碍等诸多困难[8]。 作为中国在世界语言文化交流中迅速崛起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为黄梅戏海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接口。

在孔子学院开设黄梅戏课程,组织黄梅戏演出,开展黄梅戏与国外戏曲的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推广黄梅戏、培养海外观众的重要阵地。 四是将黄梅戏带入华人社会。 中华文化是海外华人的文化基础。 许多海外华人都是黄梅戏爱好者。 加强黄梅戏对外宣传,要加强与海外侨胞特别是黄梅戏爱好者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可引导他们自发组织,利用节假日、庆典活动在华人社区开展黄梅戏演出。 通过社区居民、同事、同学的宣传和示范,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黄梅戏,也能吸引对黄梅戏感兴趣的人。 外国友人加入民间剧团学习黄梅戏表演,不断提高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三)注重剧本建设,创新传播内容。 In order to attract and expand overseas audiences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such as scripts and related materials, and provide dramas suitable for communication to overseas audiences. One is to adapt existing scripts. We can learn from the beneficial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Peking Opera and other operas,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aesthetic spirit, base ourselves on the local area and face the world, make appropriate adaptations of existing scripts, and write explanations on relevant backgrounds and allusions. The content of the script not only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but also ha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 that overseas audience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script. The second is to transplant famous foreign dramas. In promoting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Huangmei Opera, we must strive to embody the open-mindedness and eclectic spirit of Huangmei Opera, actively absorb outstanding foreign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transplant or adapt famous foreign plays in the form of Huangmei Opera.

This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but also be easily accepted by overseas audience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overseas influence of Huangmei Opera.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scripts. Strengthening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scripts, especially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promoting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Huangmei Opera. Although Wu Qiyun's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angmei Opera, "The Fairy's Match", was published in the 1980s, and Huangmei Opera's "The Consort" and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Girl" were selec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Chinese Opera Overseas Communication Project Series" in 2008,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power of Huangmei Opera is still limited. Insufficiency and the scarcity of foreign translation works are still the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its overseas dissemination. To pro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Huangmei Opera, multipl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the script, especiall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First, Huangmei Drama Troupe should increase its efforts in cultivating and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rely on its own strength to translate scripts. Seco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and utiliz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from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script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services. Thir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translation companies and entrust translation companies to complete the translation of scripts.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Huangmei opera texts, include it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plans, and provide necessar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