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勇攀高峰新时代黄梅戏发展的使命

黄梅戏歌舞优美,通俗活泼,易唱。 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回顾黄梅戏的历程,短短几十年,它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剧种,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名剧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发展的代表性成果。 然而,近年来黄梅戏的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 与戏曲的受欢迎程度相反,黄梅戏原创和新创作的剧目很少具有全国影响力,国家级代表作难求,呈现出“高原”“缺失的高峰”。 面对这种情况,所有从事黄梅戏、关心黄梅戏、热爱黄梅戏的人都焦急万分,难以平静。 新时代黄梅戏如何创新发展、勇攀新高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出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首先是人们去看戏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去剧院主要是为了娱乐。 如今,走进剧院的观众对它更加感兴趣,表现出对歌剧特色的喜爱和欣赏。 他们通常也被称为粉丝。 黄梅戏就像一个文理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在分科之前,他文科比同学好,理科比文科同学好。 但一旦分科,他的优势就不再存在了。 在高亢唱腔方面,黄梅戏不如晋剧、秦剧等北方剧种; 论唱腔软糯,不如昆剧、越剧等江南剧种; 就武术而言,不如婺剧、徽剧,绝技不如川剧。 黄梅戏没有很鲜明的特色。 如今,歌剧已经成为一种小众艺术,失去了大众性。 没有了疯狂追星粉丝的支持,黄梅戏的市场成绩也大不如前。

其次,评价标准和体系存在差异。 以前的标准是根据民间知名度,现在是根据获得官方奖项来衡量。 从《仙女配》《驸马》《牛郎织女》《红楼梦》《徽州女子》等黄梅戏经典剧目来看,黄梅戏的优势在于服装戏剧(或清代古装剧)。 如今,获奖剧目多为现当代剧目,如歌颂英雄模范、好人好事、扶贫济困、抗战等,如豫剧《焦裕禄》、《重渡沟》等。 、沪剧《扛山的女人》、《范金石》、评剧《母亲》、上党梆子《太行母亲》、秦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近年来,现代黄梅戏创作总量不断增加,包括申请国家艺术基金、文化和旅游部剧本孵化、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剧本征集等相关支持项目。 还有一些剧团独立创作、排练的项目。 黄梅戏《邓稼先》、《一个都不能少》、《老书记》、《月光遍地》、《孔雀飞西北》、《燕子归来》、《我的忧伤》、《五月花》、 《鸭嫂》、《共产党宣言》等一大批现代剧涌现。 然而,在这众多的作品中,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这与黄梅戏的影响力不成正比。 究其原因,是黄梅戏在现代戏剧创作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待加强。

黄梅戏现代戏曲创作在选材上同质化严重,作品生命周期短。 现代戏剧首先是戏剧,是艺术创作,而不是新闻,或者只是记录和报道社会事件或人物。 然而,在近年来创作制作的许多话剧中,大家对现实题材的理解越来越狭隘,对主旋律和社会热点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就导致了戏剧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扶贫剧”、“好人剧”。 典型化、概念化盛行,有的剧目甚至自称为“扶贫教科书”,被专家戏称为“一部扶贫剧就是一个扶贫干部和三个贫困户的故事”。 在创作方面,存在大量雷同的题材,加之原始积累,缺乏主动需求意识。 在写作方面,我们写主题、人物和事物。 大多数剧本都描写冰山表面,缺乏水下部分。 部分。 这类缺乏对题材和人物的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情节作品,往往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很多作品看似贴近时事、反映现实,实则缺乏情感,版面过小,人物肤浅、概念化,缺乏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和人性高度。 它们已经成为短暂且毫无生气的作品。

此外,一些现代戏剧的宣传功能严重偏离艺术审美。 艺术作品不是新闻稿,对人性的探索与媒体宣传有很大不同。 很多作品只注重题材的新闻性、时效性、煽情性,而严重忽视了戏剧性、历史性、恒定性。 许多现代戏剧中的主角一般都是体现我们这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英雄和榜样。 平心而论,戏剧应该赋予人们精神力量,成为引导公众精神的灯塔和火炬。 “英雄”成为我们戏剧交响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 然而,在一些现代剧中,人物塑造和生活掌控的“扁平化”一味歌颂,回避矛盾,回避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有时阴暗的曲折,造成人性和呈现的双重虚假,这不仅伤害了剧中的人物主角,更伤害了观众的情感。 戏剧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 感动的真人真事不一定能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搬上舞台也不一定能变成一部依然感人的好剧。 戏剧必须在冲突和冲突中推进情节并描绘人物。 它必须有想象力的飞跃,对时代生活的典型概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 戏剧艺术是人类的艺术。 它与人类的精神创造和情感活动密切相关。 无论艺术作品的对象和材料是什么,最终呈现的都是人的精神和灵魂。 如果脱离对人性、人情的描述和表达,一味地强调主题和题材,只会缩小戏剧表现的范围,失去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上述问题并非黄梅戏独有,但目前看来表现得更加明显。

此外,还缺乏了解、了解黄梅戏风格的优秀本土创作人才,尤其是编剧和导演。 这是黄梅戏的缺陷。 另一方面,全国话剧创作颇有成就的省份,如河南,拥有一批优秀的本土剧作家(如姚金城等)和导演(如张萍萍),从而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创作团队。 此外,还必须由流派领军人物(如李树健等)领衔,形成创作优势团队。

因此,新时代的黄梅戏艺术要想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就必须向豫剧等其他戏曲学习,进行创造性改造,刻苦实践,增强戏曲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创新发展,增强歌剧表现现实题材的能力和手段。 。 要建立一支能代表黄梅戏最高水平的剧团,减少无序竞争和内耗。 戏曲艺术就是演员的艺术,必须从黄梅戏领军人物队伍建设入手,为黄梅戏造就韩再芬之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领军人才,确保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

此外,广受欢迎的黄梅戏还有一支以民间剧团为主的基层队伍。 安徽省是全国民营剧团数量最多的省份。 他们是黄梅戏艺术的生力军。 民间剧团带着广大黄梅戏爱好者下山下乡,以文化惠民,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 另外,黄梅戏艺术超常规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影视的结合。 大量黄梅戏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为黄梅戏艺术的推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今天,黄梅戏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落后于很多戏曲类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只有提高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不足,我们的黄梅戏艺术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应该说,获奖并不是目的。 发展黄梅戏艺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衷心祝愿黄梅戏艺术繁荣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