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特点介绍

:黄梅戏有哪些名剧?

黄梅简介

歌剧: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黄梅戏有什么特点?黄梅戏有哪些名剧?这是给你的:

黄梅剧简介

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平剧、

豫剧一起,也是安徽省地方主要的戏曲流派,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也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受到广泛欢迎。

黄梅的戏曲演唱基调朴素流畅,以抒情鲜明著称,表现力丰富;表演简单细致,以其真实和生动而闻名。歌曲《天仙火柴》让黄梅戏风靡南北,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口碑。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发展历史特点简介黄梅戏著名剧目有哪些?

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大约从清朝乾隆末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采茶、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曲,产生并传播到安徽、湖北、甘肃三省,受地方戏曲(青羊话、回调)演出的影响,结合莲花、高跷、干船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从戏曲形式《罗汉堆》和青阳腔和会徽曲调中,吸收了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该剧的完整故事。

还有一种从小戏到这戏的过渡形式,老艺术家称之为“弦戏”。所谓“弦戏”,就是一组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小戏,有的被物“串”,有的被人“串”。《串剧》的剧情比小剧更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丹、小声三个小范围。这些老角色有的需要正丹、老胜、老丑来扮演。这为这部剧的制作创造了条件。

从清朝康熙、乾隆到光绪朝,是“三振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传统剧目、歌声、行为艺术积累和戏剧类型广泛传播得到充分实践,这一时期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有200多本该剧和小剧供艺术家表演,俗称“36大书72小曲”。

其中,不乏根据黄梅真实人物改编的,如《讲经收》《竞拍坝费》《大治铺》《穿越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它被称为“三十六大戏和七十二小戏”。该剧主要表现了民众对阶级压迫的不满,当时贫富差距,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实录》、《告诉粮食官》、《天仙火柴》等。小剧大多表现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桶篮》。

第 2 阶段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表演逐渐走向专业化,从农村草坪走向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与京剧合作,受到来自上海北方的越剧、杨戏、淮剧、平泉剧(当时称为“蹦极剧”)的影响,演出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新剧被改编移植,包括连泰的戏剧《文素辰》《红碧园》《花梨园》《蜜蜂》等。

在音乐方面,对传统歌声进行了初步改革,减少了旧声中的虚拟衬线,使其明亮流畅,观众可以轻松理解所唱的内容。消灭了帮腔,尝试了胡琴伴奏。在演奏上,吸收和融化了京剧等兄弟戏的肢体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的,如服装、花式服装和舞台布景,也比农村草地上的服装有所发展。

黄梅戏发展历史特点简介黄梅戏著名剧目有哪些?

第三阶段

这是从1949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黄梅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十三县也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的戏曲《天仙对战》参加华东戏赏演出大会并大获成功,该剧还两次被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女马》《沙子岗》《燃烧的紫云阁》等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相继上演。

这一时期,黄梅戏

曲也影响了不少省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成立了黄梅戏团。香港和澳门也看到了用普通话和广东话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方面,通过排练新剧目和拍摄电影,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新的发展。

除了闫凤英、王少芳等老一辈艺术家对黄梅戏的歌唱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外,马兰、韩再芬等中青年演员陆续在舞台、银幕、电视荧屏上大显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黄梅戏的特点

黄梅戏的歌腔属于板式变种,有三大腔体系统:花腔、色腔和主调。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素,优美欢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五颜六色的腔曲调欢快,在花腔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原剧常用的歌声,分为平词、火袭、两线、三线,其中平词是原剧中最重要的歌声,曲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其抒情、韵味丰富、歌唱朴清新、细腻动人、抒情鲜明、表现丰富、通俗易懂、易于普及著称,深受各地群众喜爱。在伴奏方面,在早期的黄梅戏中,三个人演奏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派,被称为“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正式建立了以高虎为主要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的戏曲演唱调委婉清新,分为花腔式和扁平字两大类。花腔以演戏小剧为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气息,多采用“嘘”“喂”等“衬里”。有《夫妻看灯》《蓝桥相约》《玩猪草》等;平淡的词是原剧中最重要的歌声,常用于大叙事,抒情,声音委婉悠扬,包括《梁祝》、《天仙火柴》等。

黄梅戏发展历史特点简介黄梅戏著名剧目有哪些?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上增强了“平字”的表达,常用于大抒情和叙事,是原剧的主唱声;它突破了一些“花腔”特色剧的局限,吸收了民歌等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歌腔相协调的新空腔。黄梅戏以高虎为主要伴奏乐器,结合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适合表达多种题材。

黄梅戏著名剧目

解放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赛》、《女马》、《罗帕吉》、《赵桂英》、《慈母之泪》、《三搜国章府》等一批大大小小的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罚》《玉塘泉》、现代剧《春暖花开》、《小店春晨》、 和“北布初开”。其中,《天仙赛》《女马》《玉汤春》《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黄梅戏的优秀戏剧有《天仙比赛》《牛郎织女》《淮阴记》《女马》《孟丽君》《夫妻看灯》《玩猪草》《柳井》《蓝桥俱乐部》《路遇》《王小柳玩豆腐》《小志典》《玉汤春》等。